|
【现代】以器为首的现代茶艺 |
【xiandai】2010-11-7发表: 以器为首的现代茶艺 贵阳著名的甲秀楼,被人承包了办茶楼。上这样的地方喝茶,情调是有了,但一埋单,你就知道所谓“情调”就是被宰,一泡都匀毛尖,300元出去找回8个硬币,索性给了泡茶那小姐当小费。那小姐一边谢谢,一 以器为首的现代茶艺贵阳著名的甲秀楼,被人承包了办茶楼。 上这样的地方喝茶,情调是有了,但一埋单,你就知道所谓“情调”就是被宰,一泡都匀毛尖,300元出去找回8个硬币,索性给了泡茶那小姐当小费。那小姐一边谢谢,一边说先生这样的客人要多点就好——这不明摆着说我是冤大头吗——小姐见我误会,立刻解释说今天听我讲茶具,收益多多,以后招待客人也可以晒晒这方面的知识。 说的也是,那么好(其实我想说那么贵)一茶楼,茶具却是重庆瓷。 先不说器型,光那花纸贴的,就非常不对板,也想玩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,但出来的效果却是一寒酸秀才。我见不得这出,吵着要换茶具,后来是跟着那小姐到他们的库房,才找到两只德化产的盖碗。 有“猪油白”美名的德化瓷,用来泡都匀毛尖这样的绿茶,还是相得益彰的。 一晚上,那原本是准备给我们表演茶艺的小姐,就只能光为我们筛水了。但她也承认,这样泡都匀毛尖,茶形与汤色都是上品呈现,而且,也很搭整个建筑的风格与气氛,“看你们这样喝茶,我觉得自己原来那样的泡法,简直就是糟蹋。” 我曾经议论过,“水”、“茶”、“器”,构成现代茶艺的三大要素,这几点要素的排列随时代而变迁,宽泛点说,古代以水为首,现代以茶为首,未来以器为首……在不久的将来、甚至就在当下,茶艺中对器皿的选择,不仅能体现饮者的文化素养与品位,更能物化使用者的阶级属性。 (二) 上次回景德镇,在杨梅亭一陶瓷工作室里看到一只茶海,很别致,圆形的海碗在拉坯的过程中有一故意的变形,本应敞着的杯口现在如半闭的河蚌露一窄缝,窄缝的两端自然形成注水口和出水口,出水口甚至设计了小豁口,只要注意角度,茶水可以徐徐地从那小豁口流到你的杯中,挺有创意的。 制作者是“蝉·手工陶坊”的小俩口。 现在这只茶海就在北京陪我,我天天将泡好的茶倒进倒出,旁边的人看了很是垂涎,也有厚着脸皮讨要的,自然是不给。 不给不是因为舍不得,而是怕他们立马发现这只茶海的不如意,新鲜劲儿一过,就会开始嫌弃、甚至冷落它——毛病似乎出在设计环节,因为无柄,所以注满茶水、尤其是那些滚烫的新砌的茶水,你根本无法把握与拿捏,还有就是倒茶的角度一定不能太大,不然就会流得到处都是。 解决的方法倒也简单:你慢点。 有资料说,喝茶其实不能喝太烫的茶,不仅对身体无益,而且不能很好地品茶,所以泡好茶后放在茶海里凉凉,这应该是正确的喝茶习惯。另外就是品茗到底是一雅事,动作自然不能幅度太大,必须轻柔一点、优雅一点和缓慢一点。 用这只茶海筛茶,你就只能这样。 本来是毛病,居然成奥妙,这让那只茶海变得有点意思。 (三) “和景楼·纸醉斋”是金华八咏老街上的一家古玩店,有天晚上我上那儿喝茶。 听说我在景德镇待过,主人就从里间拿了一只青花碗给我看,问是不是景德镇制造的老瓷器?我一听就一个脑袋两个大,我肚子里有几两陶瓷墨水我还是清楚的,赶紧声明自己其实是不懂陶瓷的——但那只青花碗实在是有损景德镇形象,烧变了形不说,瓷体那种白就像一只泡在泔水中的馒头,呆滞而无光,而且,大量落渣,仿佛有太多痣的脸。 我说:这碗古朴,就像憨憨的大嫂,而景德镇的碗就像青楼里的姐姐,白,细腻,精致,但是轻佻。 言下之意是否认那是景德镇的物件。但没想到这么随嘴一胡诌,却得了个满堂彩,在场的几位都说我比喻得妙。原来那还真不是景德镇的制造,而是当地婺州窑的出品,那些落渣其实是瓷土中没有剔除的铁质。 也不总有这样的运气。 那天在上海黄浦区采访一钟表收藏家,看他案上有一只斗彩天球瓶,无话找话说:你这高仿仿得不错。老头一听:你懂瓷器?眼神却是满满的不屑,我被那眼神弄得有些恼火,心说你是钟表收藏家又不是陶瓷收藏家?就是陶瓷收藏家,不也很多被樊家井给收拾了吗?完全忘记了这位78岁的老头,其实12岁就开始在城隍庙的当铺里谋生。 (四) 我在重庆一收藏家家里,看到一套便携式茶具,一壶,一杯,由一个竹编的小筐装着,很可爱。我仔细看了看这套茶具,瓷质细腻,白里泛青,而且薄如卵壳,是典型的景德镇制造。那位藏家告诉我,这是民国早期的物件,是从成都一名门后裔那里得到的。我抚摩着那已近百年历史的瓷器,很是感慨。 我没有想到那么早的景德镇制造就如此地人性化设计。 常年在外面漂,我深知一盏茶的不易。 最难的还是盛茶的器皿,瓷的易碎,钢的有铅,塑料带毒,玻璃扎手……每每为一茶具的携带头疼不已。直到有一天,我在景德镇国贸的一家店里,看到有便携式的茶具出售,盖碗一只,茶盏若干,嵌在一竹盒里,却是德化制造——当时我就想,这福建人就是会做生意,那样的设计,对于我们这样的旅途茶客,真是一种窝心呀! 现在看到景德镇在80年前制造的这样一壶一杯,才知道原来还是我眼浅了。我们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,什么时候,我们把那样好的一套生意经给弄丢了,给念歪了。 (五) 北京著名的时尚街区“南锣鼓巷”里,有很多小店值得景德镇人借鉴。 那些小店很多我是头一次见,稍微眼熟的一点是间叫“食草堂”的皮具店,其他如“斗吧”、“火柴故事”我瞧着都新鲜,面积不大的店铺里,只有一种商品,烟斗或者火柴……有一间店把所有的商品都烫上“为人民服务”和红五角星,典型的文革风产品,甚至还有专卖纸的,说是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造纸法造出的纸张,卖得巨贵。 听说上海的“田子坊”也是类似,买卖最兴隆的那家店叫“巾城”,只卖各式各样的围巾。 这种一种元素的贯穿风格,在强化店面商品专卖的同时,更规避了前期投入巨大的风险,变相降低了准入门槛,所以成为很多初次创业者的效仿对象,在“南锣鼓街”,不少的业主神情,类似景德镇每周六在雕塑瓷厂搞的“创意集市”上的那些陶院的学生。一问果然,不是中央美院的,就是清华美院的,或者混过“798”的。 这些生意场上的读书郎心可不善,很多商品摆明了是在宰客。 可事后仔细想想,这应该是他们在这样的街区的生存之道。据我了解,门脸不大,并不意味着租金就少,很多创业者的大部分创业资金,都砸这里面去了,如果利润空间再不大的话,这些人将无以为继。 所以,一种元素的贯穿有个前提,那就是必须选择一种可以暴利的商品。暴利的糖衣,就是文化附着。 现代xiandai相关"以器为首的现代茶艺"就介绍到这里,如果对于现代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,谢谢对现代xiandai的支持,对于以器为首的现代茶艺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。 |